返回 >
您当前的位置:
设备设施安全管理制度
来源: | 作者:zhongtaianquan | 发布时间: 2018-09-04 | 813 次浏览 | 分享到:

为加强对设备设施的安全管理,提高设备设施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确保设施安全、稳定、长期满负荷运行,特制订本制度。

一、设备设施验收管理
   1.验收的内容及标准

    1) 设备外观、包装情况、设备名称、型号规格、数量等是否符合要求;

    2) 装箱清单是否与实物相符,以及其他资料是否齐全,有无缺损;

   2.设备验收  

    1) 设备到达物资库或现场后,设备管理人员应及时通知车间相关人员联合设备采购人员参加设备的开箱验收;

    2) 车间人员接到通知后,应及时到指定地点进行验收。首先检查设备包装情况,确认设备包装完整无损的情况下即可开箱验收。开箱后依据装箱单明细逐件核对设备的合格证、产品说明书等技术资料,如发现资料短缺,应由设备采购部负责追回;

3) 若在验收过程中发现设备破损、生锈、变形等外观质量不合格时,验收人员应暂停验收,并责成设备采购人员督促设备供货厂家返修或更换。返修或更换后再行验收;

   4) 开箱设备验收合格后,设备采购人员填写设备入库验收单,由参与验收人员签字确认;

    5) 对于设备完成安装进入调试阶段后,车间人员对调试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上报,设备管理人员督促设备供货厂家及时进行返修,直至符合质量要求为止。对无法现场返修的供货厂家应予以更换;

    6) 若设备在质保期中出现问题,由采购部门督促厂家直至解决;

    7) 对进厂设备中的安全装置在验收中必须注明完好与否,并要所有人员进行确认;

8) 对有关安全设备设施的验收进行记录并建档。

二、设备设施运行、检修、维护、保养管理

   1.设备设施运行、检修、维护、保养应坚持“专人负责,共同管理”的原则。

   2.操作人员要做好以下工作

1)自觉爱护设备设施,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不得违章操作;

2)及时消除跑冒滴漏;

  3)做好设备设施经常性的润滑、紧固、防腐等工作;

   4)设备设施操作工人须每天对自己所使用的机器做好日常保养工作作业过程中设备设施发生故障应及时给予排除做好设备设施的运行、维护、养护记录;

   5)保持设备设施清洁,场所窗明地净;

    3.设备设施管理人员应根据设备设施零件的使用状况,组织作好设备设施的安全检修工作,落实专人负责实施。将设备设施故障消灭的萌芽状态,确保设备设施本质安全。

    4.维修人员要不断学习钻研各岗位业务技术。要定期进行多岗位培训,使操作和维修人员能做到一专多能,做到“四懂三会”(懂结构、懂原理、懂性能、懂用途、会使用、会维护保养、会排除故障)。

    5.设备设施管理人员要建立设备台帐和档案,包括原始资料和检维修资料、检测资料,对防雷防静电设施等按照规定进行检测且证件齐全。

    6.每台设备的点检记录、维修记录应由责任人每月汇总一次,上报部门主管。

    7.设备设施管理人员按各种点检和维修记录汇总情况,安排对部分运行不良的设备复查维修,凡须停机检修的设备,应列入维修计划,经企业主要负责人批准后,再安排停机修理。

三、设备设施拆除报废管理

    1.设备设施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按规定申请报废

    1)超过使用年限、主要结构陈旧、精度低劣、生产效率低,且不能改装利用或大修虽能恢复精度,但经济上不如更新合算;

    2)使用年限未到,但不能迁移的设备,因建筑物改造或工艺布局必须拆毁的;

    3)设备损耗严重,大修后性能精度仍不能满足工艺要求的;

    4)腐蚀过甚、绝缘老化、磁性失效、性能低劣且无修复价值者或易发生危险的;

    5) 因事故或其他灾害,使设备遭受严重损耗无修复价值的;

   6) 国家规定的淘汰产品。

    2.设备报废的审批:凡符合报废条件的设备,由使用部门提出申请并填写设备报废申请单 ,经主要负责任人批准后,方可报废设备。设备未经批准报废前,任何部门不得拆卸、挪用其零部件和自行报废处理。

 3.销帐:设备经报废后,应在设备固定资产台帐等表单中予以销帐处理,应注明报废日期、报废批准人、报废执行人等。

四、设备设施变更管理

    1.设备设施的变更主要包括:设备设施的更新改造、安全设施的变更、更换与原设备不同的设备或配件、设备材料代用变更、 临时的电气设备等。

    2.变更管理的要求包括:明确变更内容、对于变更可能导致的风险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制定控制措施。 

    3.变更程序

   1) 变更申请:在实施变更时,变更申请人应填写变更申请表并有专人负责管理;

   2) 变更审批:

    ①填写《变更申请表》后,进行风险分析,确定变更产生的风险, 制定控制措施;

    ②逐级上报主管部门和主管领导审批。主管部门应组织有关人员按 变更原因和实际生产的需要确定是否进行变更。

   3) 变更实施:变更批准后,由各相关职责的主管部门负责实施。任何临时性的 变更,未经审查和批准,不得超过原批准的范围和期限;

   4) 变更验收:变更实施结束后,变更主管部门应对变更情况进行验收。确保变 更达到计划要求。 变更主管部门应及时将变更结果通知相关部门和人员。

五、特种设备安全管理

    1.特种设备使用前,对符合安全技术规范要求的设计文件、产品质量合格证明、安装及使用说明、监督检验证明等有关文件进行存档。

    2.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在特种设备投入使用前或者投入使用后三十日内,向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办理使用登记,取得使用登记证书。登记标志应当置于该特种设备的显著位置。

    3.建立健全特种设备技术档案。

    4.制定特种设备日常维护保养制度,定期自行检查制度,每月至少组织一次特种设备使用检查,并做好记录,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5.建立特种设备的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测量调控装置及有关附属仪器仪表的定期校验、检修制度,并认真实施,作好记录。

6.特种设备在安全检验合格有效期届满前1个月向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提出检验申请。未经定期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特种设备,不得继续使用。

7.特种设备出现故障或者发生异常现象,应立即向领导报告,待消除事故隐患后,方可重新投入使用。

8.特种设备存在严重事故隐患,无改造、维修价值,或者超过安全技术规范使用年限的报经企业领导审定后应当及时予以报废,并向原登记机关办理注销手续。

    9.制定特种设备事故应急措施和救援预案,每年组织不少于二次的演练。

    10.电梯的日常维护保养由取得生产许可的安装、改造、维修单位进行,电梯至少每15天进行一次清洁、润滑、调整和检查。

    11.特种设备每日投入使用前应当试运行和例行安全检查,并对安全装置进行检查确定。

    12.安全注意事项和警示标志置于易于被人注意到的显著位置。

    13.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及其相关管理人员应熟悉掌握相关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经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管理部门考核合格,取得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书后方可从事相应的作业和管理工作。

    14.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应严格执行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遵守劳动纪律,有权拒绝违章指挥。发现事故隐患或其他不安全因素,应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及时向安全管理人员或单位领导报告。